革命委员会 (文革)...

Multi tool use
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撤銷政府機構文革名词
文化大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一月风暴中共上海市委人民政府权力巴黎公社大民主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政权张春桥上海人民公社红旗社论无产阶级权威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部队军管三支两军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文化大革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67年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
革命委员会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政权和部分中央部门的组织形式,简称革委会或革委。
目录
1 历史
1.1 “革命委员会”和“三结合”
1.2 重新设立党委
1.3 军队代表退出
1.4 撤销
2 省级革委会建立简况
3 参见
4 参考文献
历史
“革命委员会”和“三结合”
1967年,上海市首先发起“一月风暴”夺权运动,由群众组织夺取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各级人民政府的权力,组织一个效法巴黎公社的“大民主”(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政权机构,张春桥命名为“上海人民公社”,2月5日正式成立。全国各地效仿,纷纷夺权,各地组织的新政权名称并不统一。青岛市、太原市、黑龙江省、山东省、贵州省等地的临时权力机构名称都含“革命委员会”。有观点认为,这是对《十六条》提出的“文化革命委员会”名称的模仿。[1] 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东北的新曙光》支持黑龙江省的夺权,并第一次使用“三结合”的说法。
2月12日,毛泽东与张春桥、姚文元、王力和戚本禹谈话,说服他们放弃人民公社称号。2月20日,毛泽东批示贵州夺权说:“名称叫革命委员会好”。2月1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夺权斗争宣传报导问题的通知》,正式否定“人民公社”名称,并以“三结合”作为评判各地权力机构的标准。[1] 3月31日,《红旗》杂志发表社论《论革命的“三结合”》,引述毛泽东指示:“在需要夺权的那些地方和单位,必须实行革命的‘三结合’的方针,建立一个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无产阶级权威的临时权力机构。这个机构的名称,叫革命委员会好。”
革委会实行“一元化领导”,取消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分别,合为一体;革委会委员采取“三结合”方式,即由革命干部、群众组织代表和部队军管代表组成。在这种机构中,干部由于熟悉业务,一般负责日常业务;工农兵代表掌管大政方针,群众组织代表维护本单位下层人员的利益。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工农兵代表逐渐撤出革命委员会。[來源請求]
重新设立党委
1967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已经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的单位恢复党的组织生活的批示》。12月2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组将《关于整顿、恢复、重建党的组织的意见和问题》下发各地征求意见。文件建议在革命委员会中建立“党的核心小组”,基层成立支部和小组,实施党的组织领导。1970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召开地方各级党代表大会的通知》,提出陆续召开地方各级党代表大会,产生新的党委。此后,地方各级党委先后成立。新党委和原来的革命委员会多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各级党委的第一书记一般兼任同级革委会的主任。各级党委恢复后,革委会不再是党政合一的机构,而成为同级党委领导下的政府性质的机构。
军队代表退出
1972年8月2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征询对三支两军问题的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三支两军”人员撤回部队;凡建立党委的地方和单位,军管、军宣队、支左领导机构撤销,少数军队干部转业留在地方工作。此后,大部分军队代表陆续返回部队,但还有一些军队代表留在地方,他们主要是在党政机关和省市一级革委会任主要负责人。“三支两军”人员撤回后,各级地方党委成员适当作了调整,一些地方领导干部重返各级领导岗位。
撤销
1975年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革委会同时担任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的职责,但实际上地方各级人大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陷于瘫痪,尽管如此,革委会被作为第六届人大计算。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若干規定的議案,將革命委員會改組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而革命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一直到1980年代才全部撤消。
省级革委会建立简况
省革委名称 |
成立时间 |
被点名打倒原领导 |
社论题目 |
主任 |
其他主要负责人 |
---|---|---|---|---|---|
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 |
1967年1月31日 |
欧阳钦、李范五 |
《东北的新曙光》 |
潘复生 |
汪家道 |
山东省革命委员会 |
1967年2月3日 |
谭启龙 |
《革命的“三结合”是夺权斗争胜利的保证》 |
王效禹 |
杨得志、韩金海 |
上海市革命委员会 |
1967年2月5日 |
曹荻秋、陈丕显 |
《伟大的“一月革命”精神万岁!》 |
张春桥 |
姚文元、王洪文 |
贵州省革命委员会 |
1967年2月14日 |
贾启允 |
《西南的春雷》 |
李再含 |
张明、李立 |
山西省革命委员会 |
1967年3月18日 |
陶鲁笳、卫恒 |
《山西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 |
刘格平 |
张日清、陈永贵 |
北京市革命委员会 |
1967年4月20日 |
彭真、刘仁 |
《热烈欢呼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 |
谢富治 |
吴德、郑维山、聂元梓 |
青海省革命委员会 |
1967年8月12日 |
王昭 |
《青海高原的凯歌》 |
刘贤权 |
张江霖、达洛 |
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 |
1967年11月18日 |
乌兰夫、王逸伦 |
《红太阳照亮了内蒙古草原》 |
滕海清 |
吴涛、高锦明 |
天津市革命委员会 |
1967年12月6日 |
万晓塘、张淮三 |
《海河两岸尽朝晖》 |
解学恭 |
萧思明、郑三生 |
江西省革命委员会 |
1968年1月5日 |
方志纯 |
《井冈山红旗飘万代》 |
程世清 |
杨栋梁、万里浪 |
甘肃省革命委员会 |
1968年1月24日 |
汪锋 |
《春风已到玉门关》 |
冼恒汉 |
张忠、胡继宗 |
河南省革命委员会 |
1968年1月27日 |
文敏生、赵文甫 |
《辽阔中原唱凯歌》 |
刘建勋 |
王新、纪登奎、耿起昌 |
河北省革命委员会 |
1968年2月3日 |
林铁 |
《河北山河一片红》 |
李雪峰 |
刘子厚、马辉、耿长锁 |
湖北省革命委员会 |
1968年2月5日 |
王任重 |
《长江万里起宏图》 |
曾思玉 |
刘丰、张体学 |
广东省革命委员会 |
1968年2月21日 |
陶铸、赵紫阳 |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
黄永胜 |
孔石泉、陈郁 |
吉林省革命委员会 |
1968年3月6日 |
赵林 |
《红日高照长白山》 |
王淮湘 |
阮泊生、邓季翘 |
江苏省革命委员会 |
1968年3月23日 |
江渭清、陈光 |
《天翻地覆慨而慷》 |
许世友 |
吴大胜、杨立广、彭冲 |
浙江省革命委员会 |
1968年3月24日 |
江华 |
《紧跟毛主席就是胜利》 |
南萍 |
陈励耘、熊应堂、赖可可 |
湖南省革命委员会 |
1968年4月8日 |
王延春 |
《芙蓉国里尽朝辉》 |
黎原 |
龙书金、华国锋、章伯森 |
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 |
1968年4月10日 |
杨静仁、马玉槐 |
《不到长城非好汉》 |
康健民 |
张怀礼、徐洪学 |
安徽省革命委员会 |
1968年4月18日 |
李葆华、黄岩 |
《无产阶级革命派的胜利》 |
李德生 |
廖成美、宋佩璋 |
陕西省革命委员会 |
1968年5月1日 |
习仲勋、刘澜涛 |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
李瑞山 |
黄经耀、胡炜 |
辽宁省革命委员会 |
1968年5月10日 |
马明方、顾作新 |
《东北大地红烂漫》 |
陈锡联 |
李伯秋、王良、毛远新 |
四川省革命委员会 |
1968年5月31日 |
李井泉、廖志高 |
《七千万四川人民在前进》 |
张国华 |
梁兴初、刘结挺、张西挺 |
云南省革命委员会 |
1968年8月13日 |
阎红彦、赵建民 |
《热烈吹呼云南省革委会成立》 |
谭甫仁 |
周兴、陈康、段思英 |
福建省革命委员会 |
1968年8月14日 |
叶飞、范式人 |
《团结起来,共同对敌》 |
韩先楚 |
皮定均、蓝荣玉 |
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 |
1968年8月26日 |
贺希明、谢五岗 |
《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前进》 |
韦国清 |
欧致富、安平生 |
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 |
1968年9月5日 |
周仁山、王其梅 |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万岁》 |
曾雍雅 |
任荣、巴桑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 |
1968年9月5日 |
武光、吕剑人 |
龙书金 |
赛福鼎 |
注:黑龙江省最初称“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3月23日改称“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山东省最初称“山东省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大联合革命委员会”,2月23日改称“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上海市于1967年1月11日完成夺权,2月5日成立“上海人民公社”,2月23日改称“革命委员会”;贵州省最初称“毛泽东思想贵州省革命委员会”,8月1日改称“贵州省革命委员会”;山西省于1967年1月12日完成夺权,3月18日成立“革命委员会”。
参见
- 文化大革命
- 人民委员会
- 人民公社
参考文献
^ 1.01.1 路阳. “文革”时期“革命委员会”体制形成过程述略.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2010-06.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zzm”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
<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zjc”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
i,hKOM3kOOdLwUF4DGKEtFWnLhmhM Z,goKU4kQ,VrlBufH8UOPNZe7uVCO1q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