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宗元 生平 註釋 參考資料 导航菜单编

Multi tool use
1810年出生1861年逝世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進士清朝仙居縣知縣清朝德清縣知縣清朝同知清朝紹興府知府清朝战争身亡者宁乡县人廖姓
寧鄉縣道光張之萬浙江仙居德清丁憂太平軍團練咸豐吉安黃冕歸安紹興左宗棠太仆寺
廖宗元 | ||
---|---|---|
大清浙江省紹興府知府 | ||
籍貫 |
湖南省寧鄉縣 |
|
族裔 |
漢族 |
|
字號 |
字梓臣 |
|
出生 |
嘉慶十五年(1810年) 湖南省寧鄉縣 |
|
逝世 |
咸豐十一年(1861年) 浙江省紹興府 |
|
出身 | ||
| ||
經歷 | ||
|
廖宗元(1810年-1861年),字梓臣,湖南寧鄉縣人,清朝官員。同進士出身。
生平
廖宗元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中式張之萬榜三甲第五名進士。以即用知縣分發浙江,歷任仙居、德清知縣。不久因丁憂歸里,居家五年。期間太平軍進入湖南,宗元協助團練,捐輸軍餉。咸豐六年(1856年),隨吉安守黃冕援助江西,克服吉安,論功加同知銜。
咸豐九年(1859年),至浙江,并在歸安任職。咸豐十年(1860年)二月,太平軍進逼湖州,宗元率軍守城解圍,晉升同知,加知府銜,因積勞成疾,手足偏癱,民眾自發為其焚香祈禱。咸豐十一年(1861年),奉命守紹興,城破身死。巡撫左宗棠將其事上奏,朝廷追贈宗元太仆寺卿銜,按例撫恤,并在紹興府城建立專祠祭祀。同知《寧鄉縣志》將其列入《忠義傳》。[1]
註釋
^ 《寧鄉縣志》卷二十六·人物一·忠義一·頁八:“廖宗元,字梓臣,道光丁未進士,出宰浙江,權仙居令。邑界天台括蒼間,深林密箐,羣盜嘯聚。急捕之,盜負隅抗拒,宗元親率壯丁往捕,餘黨始散,邑遂以靖。逾年,任德清,德東界苕溪,北近太湖,多水患,例得緩徵,胥吏上下其手,致熟田反匿,災田輸租,民苦之。宗元親度項畝,釐定章程,分別徵收,民大悅服。旋以憂歸,家居五載。屆粵氛擾楚,舉行團練,勸輸貲,宗元襄事,咸豐六年隨吉安守黃冕援江西,賊踞吉安,攻克之,論功,加同知銜。宗元性豪邁,不拘小節,遇大事,慷慨激發,毅然不可犯。讀書通古今,兼畱心武畧。九年,至浙,遂畱浙,權歸安。巡撫羅遵殿廉其才,請不次擢用。十年二月,粵逆逼湖州,警報至,郡人皇遽,宗元曰:‘湖四面阻水,得地利,富室鱗比,籌餉便。退回兵勇已抵近郊,責以大義,開城納之,使登陴固守,并就近催陸軍調礟船守水陸要隘,以固外防。乘土匪初起,悉力撲殺之,不足患也。’言畢,匹馬登城,指揮士卒,皆注目側耳以聽。部署甫定,賊來撲城,我兵出戰,得大捷,賊引去時,杭城失守,紹興繼陷,賊分股撲湖,道員蕭翰慶率師由鄂援浙,抵湖,饑潰,翰慶陣亡,潰卒抵城,賊營密邇,奸宄莫辨。宗元出城詰得實,知翰慶軍饑甚,令百姓作炊餉之,全軍四千人皆果腹,且資給之,士卒轉戚爲喜,矢出死力報,連戰得大捷,賊望風遁,圍遂解。敘功,晉同知,加知府銜。卒以勞瘁得疾,手足偏廢,民爲焚香祈禱,不約而同。未幾,賊復撲湖,力戰卻之。旋奉檄守紹興,視事六日而浦江陷,義烏、東陽相繼失,賊逼諸嵊二城下。宗元調外江礟船入內港,促修城垣,凡附郭厝棺,悉令移去,議設水柵,以斷賊道,并請檄外防兵入城以實內。在籍幫辦團練大臣都御史王履謙遇事齟齬,不勝掣肘,團勇謀叛,賊趁勢撲城,勢岌岌,履謙遁。城陷,宗元衣朝服殉難,時年五十有二。履謙懼獲譴,思委罪宗元,巡撫左宗棠上其事,贈宗元太仆寺卿銜,卹如例。於紹興府城建立專祠。履謙謫戍。”
參考資料
-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郭慶颺、童秀春.《寧鄉縣志》. 清同治六年(1867年)刻本.
|
ocLbicGS8C41B IZ02kqv01,QsPlqioQ7uR3YFEu7mkYzP